张世祥教授访谈录

by 黄浩基

Menuhin and Zhang

黄:我想如果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您,是再恰当不过,您的学生王晓东1983年4月夺得第一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是中国内地第一位获得小提琴国际比赛头奖的学生,当时在中国是非常轰动的。您的另外一名学生获得第三名的张乐现为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终身签约音乐家、比利时依利沙白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像郑青、李智胜、顾晨、徐杨、文薇、成昂、陈瑞、Susie-Park、Sarita Kwok、Naoko Miyamoto、Hiroaki 等都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您被选为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最优秀的评委教师之一,波兰政府文化部将在今年向您颁发十字勋章。您还担任过英国梅纽因、德国巴赫、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等七个国际比赛评委可以说您为小提琴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您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有没有什么秘诀?

 张教授: 我自从1983年第一次带领我的学生去英国参加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并获奖以来,我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比赛,而且每次都获奖,至今为止,没有一次不获奖的。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为什么我的学生总是获奖? 这也是我不断探讨的问题。我曾经回答别人说,这是因为我的运气很好的关系,可是人们不同意地说你不可能总是运气好。我想大概是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虽然我从小就想长大之后能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我在乐队中演奏世界著名的交响乐的时候也感到非常的激动,可是在到底是做一名独奏家还是乐队演奏员或小提琴教师的前途选择中,我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我觉得这样最能发挥我的才能。所以几十年来我集中了我的全部精力来从事小提琴教学的研究事业,可以说我是看准目标,长期奋斗,我才在小提琴教学的事业中取得了一点成绩。 

第二:我很早就开始了自学英语,这使我能比别人更早地接触西方在小提琴演奏艺术上的成果。例如我翻译出版了《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谈演奏》,《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原则》。从而使我能很早就了解到上百名世界级的弦乐大师们在事业上的各种体会与感受,能系统地学习小提琴教学和演奏的一些最新原则。这对我从事小提琴教学毫无疑问地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三个原因:是我很早就喜欢玩录音机,我翻录了大量的小提琴录音,使我有机会听到大量的现代演奏家的演奏,这为我的教学毫无疑问地树立了一个现代的标准。 

第四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我很早就开始学习电脑,可以说我是中国第一位在小提琴教学中使用电脑的人。电脑给我们工作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在1985年我到德国担任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他们给了我一些评委酬金,我就到商店里去买了一部电脑,那时我根本就不知电脑为何物,只是听说电脑是我们这个世纪中最大的发明,回到国内之后,我就不断地学习电脑,一直到今天。现在我几乎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电脑。

黄: 我看到我们的书店里有很多您编的教材,也知道您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在此上,这此教材都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初学小提琴100天》就已再版了好几次了。据说视频也都是您自己亲自制作的。您这么大年龄了,我想知道是怎么作到这些的?

张教授: 我从事了50多年的小提琴教学,一直在专业院校任教,但我深深感到孩子们初学的阶段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他们从小没有遵循正确的学习途径,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不能拉出好听的声音,慢慢他们就会不喜欢拉琴,有些学生考了很高的级别,却不能拉出一首像样的、好听的曲子,有些就干脆半途而废,作为启蒙老师的我们,责任是多么的重大!所以我总结了50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孩子们编出了一系列的教材并将陆续出版。这些音阶、练习曲、教学曲目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按一定的技术顺序编排的,每一首都是以训练某种演奏技巧为目的去选择的。我在国际比赛获奖的学生小时候都是使用这些教材。我希望让老师们通过使用这些教材,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少走弯路,从而喜欢学琴,不再把小提琴学习视为畏途。现在我又把我编写的一系列教材通过数码录影的科技制作成音像教材,很直观地把演奏方法告诉了学生,学生在家练琴就有了一位电子老师辅导他,既可以看到演奏姿势,也可以听到声音。音准、节奏有了标准,弓法、指法、发音有了依据,家长也不用因不会辅导孩子而犯难,这办法我已经在悉尼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东西,我必需自己亲自动手才能合乎我的要求。于是我只好自己拼命学习、拜懂电脑的人为师学习有关的制作技术了。

黄: 听说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先生对你有很高的评价,能谈谈你们认识的经过吗?

张教授: 我从小就喜欢拉小提琴,并且从小就知道世界上有三位最著名的小提琴家,那就是海费兹,克莱斯勒和梅纽因。可那时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后我居然有机会能多次和梅纽因大师在世界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席上一起工作。 1983年也就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小提琴27年之后,第一次有机会出国接触外部世界。当时我带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小提琴学生王晓东和附中学生张乐来到英国福克斯顿参加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记得那是在伦敦的比赛接待站,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我心目中的英雄梅纽因先生。比赛开始后,王晓东在此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中的演奏引起了评委们的极大注意。王晓东那丰满圆润有点近乎小提琴大师奥依斯特拉赫的声音,使在座的评委们大为震惊。王晓东刚演奏完,梅纽因先生就把我从听众席中叫到他的面前,询问了许多有关王晓东学习小提琴的情况,并对王晓东今后的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最令我感到激动而难忘的是,在比赛临近结束前,梅纽因先生举行了一次大型招待会,所有当地的知名人士和获奖选手都出席了这次招待会,大家都在大厅里举杯祝酒,友好交谈。我轻声地对来到我身边送饮料的一位服务员说:“我真想和梅纽因先生照张像片留念”,没想到这位服务员竟然出乎意料地大声地说道:“梅纽因先生,这位年轻的先生想和你照张像!”弄得我十分紧张而窘迫。没想到梅纽因先生立即高声答道:“好的,我来了。”于是他手持酒杯,绕过人群,来到我这个不为人们注意的小人物身旁。他见我很紧张,就开始轻声地问我许多问题,诸如你是不是跟俄国人学琴的?在什么地方工作?教了多少年小提琴?有多少学生等等。就在我回答他的这些问题时,人们给我拍下了我和梅纽因先生的第一张照片,我一直把这张照片珍藏至今。梅纽因先生还特别把他亲手签名的著作《人类和音乐》送给了我。于是在我的脑海里也就留下了梅纽因先生虽然是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可是却非常和蔼可亲这样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

几年之后我又带领另外一名学生乐薇薇赴英参加这项比赛,在乐薇薇演奏完第二轮的曲目之后,我就感到似乎许多评委都在窃窃私语地谈论我,这时比赛委员会的主席马斯特斯先生来到我身旁对我说:“这位小女孩怎么能在这样一个木头盒子里拉出如此动人的声音来的!”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乐薇薇演奏的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使许多评委感动得落泪,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位极有才能的孩子,她在整个少年组的选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在第二轮比赛结束后,梅纽因先生就在比赛大厅里找到了我,说他非常喜欢乐薇薇的演奏,认为她一定会在这届比赛中获胜,并且对我说:“你一定是一位非常好的小提琴教师,我能不能邀请你担任下一届梅纽因国际比赛的评委?”我除了欣然表示接受他的邀请之外,还向这位大师提出能否送乐薇薇来英国跟他学琴,这位大师立即答应了,并且还说要给乐薇薇找到奖学金。这次比赛期间我们与梅纽因先生一起拍了许多照片,其中一张梅纽因与我和乐薇薇三人一起在比赛大厅中的照片还发表在《斯特拉地》这本在世界范围内发行的小提琴杂志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纽因先生还嘱我带回了一本他祝贺中国音乐节的录像带,在录像带中他说:“我要特别说一下,小乐薇薇的演奏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她可能是我听到过的最富才华的年轻小提琴手。我知道她所传达的信息,她的声音,中国的声音,将深入整个世界人们的心底。” 

三年以后我应比赛委员会的邀请参加了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工作,并且多次和这位大师一起讨论选手们的演奏。记得当我们所有的评委第一次聚会时,因为评委来自各个国家,使用的是各种语言,通常大家都可以讲英语、德语和法语,所以梅纽因先生向大家提出:“在座的评委中是否有人只能讲英语?”于是我举了手,梅纽因先生说,“那么我们就使用英语吧!”在讨论问题时,梅纽因先生总是先听取大家的意见,而最后才说他自己的意见,虽然大家都很尊重他的意见,可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通过大家举手表决来决定的。记得有一天,比赛委员会的主席通知我说梅纽因先生要单独和我谈一谈,于是我和梅纽因先生一起走到大厅外面的面对英吉利海峡的阳台上,他问了我许多问题。他对中国非常关心,他问了我许多国内的情况。我说中国的所有小提琴家们都等待欢迎他的到来,希望他能来中国访问。没多久,梅纽因先生果然到中国来访问了,当然,我不认为这是我工作的结果。 

自从1995年9月我移居澳洲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在澳洲教的学生就开始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陆续获奖,并且两次在国际小提琴比中获得了第一名。1999年梅纽因先生来澳大利亚访问,当时全澳洲只选出7位学生跟他上大课,其中有三名是我的学生。他在听了我的三位学生演奏之后,特别是我在澳大利亚教的一名韩裔的学生,也就是在上届梅纽因国际比赛中获得青年组的第一名的苏吉帕克(Susie Park),她所演奏的拉凡尔的《茨岗》,给梅纽因先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亲口对我说:“张先生,你在澳大利亚工作得很好,很有成绩!”于是我和梅纽因、苏吉和前悉尼音乐学院的小提琴系主任夏米(她也担任过梅纽因比赛的评委),就在他举行大课的悉尼大学的大厅中一起合影留念。梅纽因先生回到伦敦之后不久,我就接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格鲁伯格的来信,他代表梅纽因先生再次邀请我担任下一届梅纽因国际比赛的评委。我除了写信给这位大师表示接受他的邀请外,还希望苏吉能得到他更多的指点,梅纽因先生立即从英国回信给我说,他随时准备欢迎苏吉的到来。可是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具体的安排,这位大师就与世长辞了,使我从此永远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2000年4月我作为评委,第一次参加了没有梅纽因出席的梅纽因国际比赛。虽然我的学生再次在那里获奖,但是在这十几天的工作中,我总是觉得失掉了些什么,我的内心总是不像以前那么激动。记得有一天,梅纽因的女儿与我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儿子,伊戈·奥依斯特拉赫三人在一起用餐。伊戈·奥依斯特拉赫先生不断地用:“我的父亲——”这样的话来开始讲述令人感兴趣的有关他父亲的故事,而梅纽因先生的女儿只有一次这样回答说:“我的父亲一生中为这么多的人,做过这么多的事情,我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和我一起来实现父亲的最后一点愿望,那就是在他的梅纽因学校中,建立一所音乐厅,为所有的年轻小提琴家们提供演奏的舞台!”我心中暗地思量:“但愿我也能为实现这为大师的遗愿,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黄:以你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据说您现在一天仍然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来国内讲学也是所到之地全部时间都用来上课了。为了工作,您几乎牺牲了一切。别人觉得很难理解,您是怎么想的呢?

张教授:我可以这样来回答你的问题:小提琴是我的一切,是我的宗教信仰。我不仅喜欢教小提琴,而且更喜欢研究如何教好小提琴。当然,如果我每天做同样的事情,而且连续做五十多年的话,那我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可是我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我始终在研究,如何才能在小提琴中拉出更好听的声音来。从最初欧美30年代的乐谱,到50年代俄国人的乐谱到80年代美国加拉米安等人编订的乐谱一路研究过来,我发现他们所使用的弓法指法一个比一个进步,我从这种不同版本的比较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并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可以说我是一直在探讨、追求中提高和发展的,那是过去的事情了。就拿现在讲,你们知道我在教学中大量地使用电脑,电脑帮助我组织我的小提琴教学,电脑帮助我向我的学生们示范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演奏,电脑还帮助我为学生们录制、编辑学生的录音,几乎在我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电脑。我最近极为有兴趣地通过电脑做的事情是:把我教学所使用的乐谱,都扫描到我的电脑中去,当我教学生演奏一首新的乐曲时,我就通过电子邮件把这份乐谱发送到学生家里去,学生只要通过打印机把它打印出来就成了,所以我的学生总是可以使用到我最新版本的乐谱。我发现,自从我使用了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之后,我的学生的进度加快了许多。因为我再也不用上课的时间去帮学生改正弓法和指法了。所以这样不断地把许多新的东西使用到小提琴的教学中去,你就会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而不感到枯燥。

黄:最后我祝您健康长寿,您的教学方法尽早地被年轻的教师所掌握,从而实现您的理想。 

张教授:谢谢!